右江日报社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一个码头一座城 那些逝去的往事与风景
  发布时间: 2020-08-25 10:36:01  来源:百色新闻网   编辑:甘水金

      □李乃松 文/图

    1994年8月,大码头澄碧河出口聚满大型货船。

    2018年3月,大码头休闲公园开通了游船,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这里已经变成红城百色旅游观光的胜地。

    1995年10月15日,渡船靠岸,村民赶集卖菜。

    1995年,从贵州拉来的煤炭在码头装船外运。

    1995年,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在大码头三江口举行。

    1996年11月24日,民工搬运木头装船。

    1997年,在大码头经常看到人货混装的船只进出。

    1997年,下游的村民乘船来到大码头上岸进城。

    1997年,在大码头岸边洗衣服、洗澡的市民。

    1997年,村民挑着瓜果蔬菜乘渡船上岸进城。

    2002年,村民划着竹排渡过三江口。

    2003年,右江区那毕乡莲塘、逻索村民乘渡船进城卖菜。

    2009年,大码头经过清理改造初步形成市民休闲、垂钓的地方。

    2010年,大码头三江口水位升高,成为体育技校帆船训练基地。

    2013年12月,三江口的早晨。

    2016年,大码头的河边街开始变成美食街。

    2016年11月,游客在大码头三江口自拍留念。

      在百色,鹅江与澄碧河从西、北两面徐徐绕城而来,汇合成右江向东流去,这三江交汇口的西北岸就是百色大码头。

      据史志记载,澄碧河沿岸靠城一侧曾经设有七八个小型石板码头,作城镇居民挑水洗衣之用。大码头最大,它是水路进出百色的主要港口,水路上通云南、贵州,下接南宁、广州,是西南交通枢纽,滇黔桂三省商埠客运货运的集散地。在老人们的记忆里,高高的台阶,雄伟的航运楼,还有大火轮、小舢板、车渡船,无不铭记着大码头的喧嚣与繁华。

      “远远望见火船来,望得痴痴跌落水”这句童谣正是孩童们站在大码头观望商船往来而入迷的真实写照。旧时火船从外地运来的大宗货物,就是从大码头卸货然后运到各个商贸点,火船到达或起航的钟声几乎全城都能听到。

      从前,大码头有一条60多米长、10米来宽很陡的斜坡,一直延伸到河边,在上面难以行车,斜坡上设有钢缆绞盘,长长的钢缆延伸到河水中,航运的大宗货物都是靠这绞盘牵拉到坡顶,在路边装车转运到其他地方。到了80年代,百色陆路运输不断发达,航运没有了,这一工具才被拆除,从此退出了百色大码头的历史舞台。

      百色大码头还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曾经见证了当代中国革命斗争的一段光辉历史。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部队溯江而上在百色大码头登岸,发动了百色起义,翻开了百色历史的新篇章。

      从1990年开始,笔者以自己手中的照相机为大码头记录发展史。30年从未间断,周末稍得闲暇,就带着相机来到大码头,沿着三江口方圆一两公里的地带,拍摄记录劳作的船民、进出城赶集的农民、工地装卸货物的民工、捕鱼者、晨练晨跑和游水戏水的大人小孩,定格朝霞晨光染红江面的美景,捕捉淡淡晨雾像白纱般在江面弥漫蒸腾的迷人瞬间。渐渐地,在大码头拍照,记录大码头变迁,记录普通百姓在这里的各种活动场景,成为了笔者的习惯。

      如果说一座城是一个人,那么,居于城之边的码头就是城之眼,它目睹着城市的变迁,人情的冷暖,世事的无常。码头也是城市的门面,与城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如同百色大码头,随着城市的变化也发生着巨变,原先的航运、煤码头、捕捞、挖沙的代名词已经消失,休闲、观光、游泳、垂钓、美食正在成为大码头新的关键词。

      有人说,摄影家是历史的记录者。我们庆幸,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逝去的往事与风景,也看到了发展的沉重与艰辛;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份了解,更增强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以及坚定为了城市发展而不断前行的力量。

      百色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右江日报社联合出版

 
精彩图片
春到鹅城 杜鹃花开
武警百色支队:“魔鬼周”极限训练 ...
右江区荣膺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 ...
你笑起来真好看
航拍凌云“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项目 ...
“高山明珠”万峰湖
一个码头一座城 那些逝去的往事与风 ...
盛夏来乐业这个地方避暑,尽享乡间美 ...
 
 
桂ICP备06015124号 Copyright © bsyjrb.cn. All Rights Reserved. 百色新闻网|右江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